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专栏
创新驱动的轮子如何加速转起来?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青城之光”的机房里,高速运转的设备闪烁着红色、绿色的灯光。

这匹超算界的“黑马”,以实测性能超过每秒3千万亿次的算力,在刚建成运营不到一年就跻身中国运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行列,如今更是为和林格尔新区各类基于“超算”基础的科研、创业、成果转化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成为驱动创新的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提到如此的高度。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内蒙古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投入、补短板,搭平台、畅机制,抓攻关、促转化,深入推进“科技兴蒙”,以攻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让创新驱动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

聚合创新资源  打通创新堵点

攻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近日,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又拿下了一个大订单。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晶界渗透技术,帮助相关企业通过减少中重稀土用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赢得了大量国内国际订单,成为新能源汽车、节能变频空调、风力发电等领域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

稀土被誉为“万能土”,是新材料制造的重要依托和关系尖端国防技术开发的关键性资源。内蒙古轻稀土储量全球第一,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资源优势并没有成为发展优势,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内蒙古聚焦稀土产业堵点、难点、痛点,力促创新资源精准适配,向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突破——

出台《关于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从资金支持、原料供给保障、税收支持等方面力促稀土产业转型发展。包头稀土高新区先后引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两个新型科研院所,打造了5大产业园,汇聚高新技术企业和顶尖人才团队,逐步形成“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

不负众望,建成国内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内蒙古稀土从“世界级储量”迈向“世界级产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贯彻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中下好“先手棋”。

内蒙古顺势而为,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围绕“8大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推动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向能源、奶业、草业、种业、稀土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重大示范工程。

面对一些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的重大的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内蒙古大胆实施“揭榜挂帅”,企业“出题”、政府“张榜”、能者“揭榜”、强者“挂帅”,有效调动了区内外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等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创新资源供需精准对接。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创新平台获批建设,集聚龙头企业,汇聚一流研发力量,落地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这些平台基地既“顶天”又“立地”,已经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的催化剂、加速器及有效载体。

科研项目、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等创新要素由“聚合”实现“聚变”,让创新驱动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

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的落地,让我们在国内二氧化碳制备高端化学品市场上占得了先机;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攻克奶牛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实现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相当于每头牛每天为国人多生产7公斤鲜奶;“华西牛”在乌拉盖草原培育成功,打破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种业发展的12项重大科技难题得到突破,一批优良草种用到了草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中……

一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被集中攻克,新能源、稀土、氢能等重点领域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2022年,内蒙古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梯队,创新内蒙古加速前行。

优化创新环境  打通制度壁垒

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将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纳入专项资金支持,并扩大资金使用范围,可作为安家费、科研经费和团队建设经费使用;

通过聘任制、双聘制方式引进的高端人才,可到区直高校、科研院所重要岗位任职;

对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引进的博士学位人才,配偶需要就业且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经引进单位同意,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或聘用方式,安置到引进单位;

对高校、科研院所急需紧缺人才,可使用“特设岗位”聘用……

从资金保障、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住房补贴、配偶工作、编制的“绿色通道”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撑,在政策层面上打通了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更多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成长沃土,真正让高端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今年初,自治区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打通人才壁垒,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调动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问题挑战躲不开也绕不过,解决好、应对好了就能转化为新机遇。作为欠发达省区,内蒙古围绕制约创新发展的短板和体制机制问题,勇于出硬招、舍得下血本——

加大科技投入,真金白银激励创新。2022年,全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51.2亿元,研发投入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 41.6亿元,同比增长13.4%。对全区652家企业给予1.63亿元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

拿出满满诚意,吸引更多人才“凤凰南来”“鸿雁北归”。制定“人才30条”,借助科技兴蒙“4+8+N”工作机制,吸引近200家区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400多个团队深度融入我区创新发展。从2022年起,自治区连续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培育7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和4个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团队。2022年,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43名,培养杰出青年创新团队10个,5名人才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10名青年人才被列入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科技服务,将创新主体“扶上马”“送一程”。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企业孵化全链条,自治区科技孵化机构共吸纳就业6万余人,为创业者提供了2万余个创客工位。选派10个科技特派团,开展1000多次服务。同时搭建“蒙科聚”、自治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果评价和赋权改革有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进一步打通。

改革工作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担。开展“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对科学技术奖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等“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实现“零跑腿”“无接触”“一次性”办结。

同时,内蒙古出台了“科技兴蒙30条”,带动部门、盟市出台50多个创新政策。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充分尊重科研规律,最大限度地赋予了科研单位自主权,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科技活力在内蒙古大地充分涌流。

企业等创新主体不仅是“出题人”和“答卷人”,也是“阅卷人”。

依托中国科学研究院长春应用化工研究所国家稀土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强大技术优势,包头震雄铜业有限公司将超纯稀土添加到铜及铜合金高导新材料中,研制出一种新型镀锡圆铜线,解决了电阻率与抗拉强度不能兼顾的行业共性难题,打破了高精细、高强度锡铜合金导体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科研人员成功提取出99.9%的高纯氧化钪,攻克了从含钪矿物中直接提取钪制品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我国抗脑胶质瘤原创新药ACT001在鄂尔多斯尚德艾康药业抗癌药物中试基地实现临床用药的批量生产;三峡集团在乌兰察布市投资建设的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建成投产,创下了多个“国内之最”和“行业首次”……

“科技创新是我区的短板,也是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科教人才一起抓,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自治区两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投入要再加大、创新平台要再加码、创新链布局要再加力、人才引育要再加强……在创新的路上内蒙古正全速奔跑。